外交官,是一个无比光荣令人艳羡的职业。
迎来送往,谈笑风生,光鲜照人,让人神往!
外交官,是一个特别神圣职责特殊的职业。
连横合纵,举手投足之间便可展现百变涵韬!
一带一路大国战略启动,外交官有了更大舞台。
民银旅行与外交笔会合作,邀请资深外交官谈大国战略与异国风情
外交官:周晓沛
周晓沛,浙江乐清人。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,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进修,1973年起在外交部工作。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处长、东欧中亚司司长,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,驻乌克兰、波兰、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。
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,中俄友好、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主席,外交笔会副会长,外交学院兼职教授。著有《中苏中俄关系亲历记》、《大使札记——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别样风雨情缘》回忆录,主编《我们和你们: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》、《我们和你们: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故事》等书。
昨天,应邀出席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在使馆举行的授勋仪式,我顺手穿了平时喜欢的咖啡色西装。这是一套伴随我40年外交生涯的官服。
1979年夏,我第一次出国常驻,外交部发了1100元置装费。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数目,我不知道该怎么花。在国内,每次参加外事活动前,都要凭单位开的介绍信到行政司生活科借中山装,用完当即归还库房。部里的老同志嘱咐我,外交官出国要穿得体面,一定要买上好纯毛衣料,除了国庆等正式活动需中山装外,还要做两套带马甲的西装,再配上铮亮的三接头高档皮鞋。因莫斯科天气寒冷,必须买皮帽和厚呢子大衣,可谓从头到脚全副武装。
外交部的定点出国服装店——红都位于东交民巷,其品牌起源于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帮裁缝。1956年为解决北京做衣难的问题,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,专门由上海迁至首都。裁缝都是南方师傅,态度和蔼,做工考究,穿起来非常合身。我还定做了衬衣,包括一件大花的。据使馆同事告,当下莫斯科使团中流行此款,实际上只穿了几次就不敢穿了,国内来出差的同事笑我太潮了。遵照老同志的交代,特地做了两条西裤,老师傅夸我说:“小伙子,蛮有经验嘛,裤子磨损快,确实需要有备用的。”这次我穿的就是一直保存在家里的备用裤。
那年代,我们国家穷,出国人员只拿生活津贴,每月就40多元外汇人民帀,但国内56元工资继续保留,被称为“双工资”,还挺知足的。中低级外交官不让乘飞机,只能坐火车,从北京到莫斯科得一个礼拜,包括一些赴非洲使馆的也得绕道莫斯科,大家都习以为常。唯一不能理解的是,不让带夫人,更不要说孩子了。这在世界各国驻外使馆中,算是独此一家。使馆领导得知我夫人也学俄语,而且是领事干部,专门向部里打了报告,过了一年才调到使馆。部里不少老同志,因夫人在外地,没有北京户口,不得不长期两地分居。记得有一次,外交部派我去外经贸大学做招生广告,不少同学都关心出国待遇问题,我就讲了上述情况,但指出,现在“鸟枪换炮”了,已与国际接轨,不仅工资大大提高了,可以带配偶、儿女,而且丈母娘也可去带孩子。同学们听后都乐了。同时我强调,想进外交部,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,舒舒服服当不了外交官。两年后,我在部里碰到一位年轻人,他主动与我打招呼说:“周大使,当时我就是听了你的报告后,决定报考外交部的。”我问: “后悔吗? ” 他摇了摇头。我很开心,看来还真没白忽悠。
回想起那时的许多东西,货真价实,不用担心受骗上当。就说那套西装,穿了近40年,还是挺挺的,没有变形。不过里子破了几处,还有开线的,我都自己及时缝补上。我想好了,以后去见马克思时,也要穿上这套西装。如老马有兴趣,不妨与他分享相关的故事,从中也可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。
( 周晓沛 2018年11月3日写于和谐雅园 )
【一带一路与外交官】系列
与文化大家
走一段文旅之路
与民生文旅
开启一段心灵旅程
民生文旅 中华神曲
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
更多详询客服悟空
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添加
注:文章中的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来源自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,若有相关权益事宜请尽快通知我们,我们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。